编者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经过持续多年的大建设,合肥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体量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在完成从小到大的历史转变之后,合肥的城市建设管理该向何处去?站在历史的交口,展望时代的大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17年3月召开动员大会,拉开了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行动的大幕。
这是一场颜值与内在同步提升的全面行动。市委市政府认真从梳理短板开始,以城市道路交通和出入口环境、老旧小区与公厕环境、菜市场和摊点环境、城市立面和亮化环境、城市道路绿化和园林环境等五大重点整治为主要内容,全面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提质、提速、提品、提效。
一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共同奋斗,告别脏乱差,旧貌换新颜,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市民生活更加幸福。走在大街上,处处见美景,文化与艺术同在,花园与街景共生,生态与城市相融,路面更加干净,城区更有内涵。历史将铭记,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行动,让城市建设和管理经历着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的蝶变,开启了合肥由大变美的崭新征程……
合肥:精品,强健城市筋骨
合肥的城市发展历史上,将会记住这一天: 2017年3月31日。
这一天,合肥市2017年城市建设暨城市管理提升年动员大会召开。提质 提速 提品 提效,会上提出的8字方针为合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指明了航向,这是一次刷新城市颜值、重塑城市面貌的战役。
兵锋所指,动若风发。
在这8字方针中,“提质”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对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这样阐释:提质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大建设工程,特别是地铁、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很多都是一劳永逸的项目,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的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真正让工程惠泽百姓、造福后人。
一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得到落实。长江路改造精益求精,让历史和文脉在改造中传承;轨道交通建设蹚出了合肥经验,为其它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样本;6个工程项目同时摘取我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竖起城市建筑发展的一座丰碑;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用一个个创新实践为“提质”书写注脚。
大建设改变合肥,合肥亦因大建设步入新时代。当下的合肥,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并重,合肥正阔步迈向城市建设的精品时代。
秉承匠心
地铁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大动脉,是建筑工程的集大成项目,代表着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因为建设难度极大,拦路虎时有,许多问题必须秉持匠心,依靠创新破解。在2号线东段东五里井站,周边建筑密集,车站主体基坑北侧是合肥开关厂的两幢6层住宅宿舍,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此处基坑根据风险分级界定为特级基坑。
怎么办?必须迎难而上。承建单位中铁上海局不惜增加投资200多万元,创新引进全自动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一个个钢支撑恰如孙悟空手中可以自由伸缩的“金箍棒”,根据施工需要和地域空间环境变化,及时伸缩保证周边建筑不发生沉降变形,确保特级基坑周边建筑安全。该施工工艺不仅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还被评为“省级工法”,为地铁建设积累经验。
同样是2号线,建设期间必须下穿南淝河,如何确保盾构机在河底顺利施工,考验建设者智慧。通过“冷冻法”,建设者成功破解这一“卡脖子”工程。
以匠心推进工程建设,难题迎刃而解,质量安全可控。在合肥地铁建设中,有一个“最强大脑”——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平台,这是合肥在地铁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合肥经验,为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后续建设或省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依据。“针对合肥的实际情况,利用专业的土木工程理论知识,运用数值模拟分析等形式,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信息化软件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现场风险实施有效的管控。”市轨道公司安全质量部相关负责人刘少凯介绍说。在轨道建设过程中,合肥因地制宜,形成了6个科研成果,形成了安徽省的地方规范。
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系列建设工程,处处匠心呈现,精品工程层出不穷。
锻造精品
曾经的长江路拥堵,受轨道交通建设影响,地面、绿化也有所损坏。如今,修整一新的长江路不仅车流顺畅,各种小品、景致也随处可见,处处透着精致。
把困难留给当下,把利益留给未来。在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之前,长江路的改造工程就提上日程。合肥市城乡建委副主任张超告诉记者,赶在2号线开通之前进行改造,是为了尽早还路于民,让市民在享受2号线开通带来便捷的同时,又能享受到精品化长江路带来的全新出行体验。
长江路改造一再提速。2017年11月10日夜间启动改造以来,几百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原计划2018年1月10前实现主车道双向放行的长江路,最终赶在2号线开通之前实现放行。
提速,是为了尽早还路于民,而改造的初衷,是为了以精品工程让市民乐享出行之便。为此,精品的理念贯穿在建设始终。如今的长江路,可见机非分隔带两边的侧石每隔16米就镶嵌融入一个带有包公文化脸谱的篆刻“庐”字,再现古庐州的印记;道路中央隔离护栏和花池,广玉兰雕刻的花窗镶嵌其中,营造合肥独特的城市形象;人行道上穿着大理石外衣的窨井盖与路面浑然一体......
一处处细节,透着合肥打造精品工程的决心。为严把工程质量标准关,市城乡建委、庐阳区重点局、市市政处、蜀山区市政等各级部门以最严格的要求确保项目安全有序、按质按量进行:市市政处驻点长江路改造现场,牵头指导注浆工艺、沥青摊铺、宽边井盖加固等各项工序;市质安站抓细抓实,严把材料进口关,每批次随机抽检,残次品一律清退出场,将民生工程落在实处,让老百姓赞不绝口。
一年来,这样的精品工程在合肥街头出现了很多:城隍庙片区、七桂塘片区、女人街、含山路、宁国路等精品道路和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提升了城区环境综合品质;滨湖新区方兴大道(包河大道—福建路)工程、信达灾难备援与后援基地工程、安徽名人馆工程、安徽省城乡规划大厦工程、香格里拉大酒店工程、合肥南站工程都摘取了我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以精品理念筑城,合肥力作不断。
刷新“内里”
要面子,更要“里子”。一年来,更多良心工程、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在这座城市地下铺展延伸。
2018年2月8日,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入廊协议签订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燃气管线成为地下综合管廊首个“入住者”,为我市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省地下管线入廊工作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地下综合管廊相当于给供水、排水、中水、燃气、热力、电力、照明、通信等管线建造一个地下的“房子”,让原本杂乱无章裸露在地表的管线都有了自己“家”。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空间不足,以及“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还能实现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保障城市管线安全运营,提升城市品质。
目前,我市已经在合肥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3个区域开展了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建设,总长度为58.32公里,已经形成廊体46公里。
城市内涝,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又一难题。
在蜀山区航鑫家苑小区,“海绵小区”的建设已见雏形。通过透水砖、卵石边沟、下凹式绿地的铺设,大雨来临时,雨水经由此汇集到4个隐形“水库”里,平时可用做小区浇花、刷地的水源,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实现了雨水的综合利用。
除了居民小区的隐形“水库”,还有更大规模的水库在这座城市的公共绿地发挥着“海绵”的巨大作用:老城核心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成逍遥津和杏花调蓄池,雨洪调蓄能力超过两万立方米,为城区消减径流发挥显著功效;塘西河初期雨水治理科技示范工程,通过管道将初期雨水汇集起来,通过生态湿地等的净化过滤作用,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通过地下精品工程的建设,合肥不断刷新“内里”,为城市管理打好底子。
润泽民生
在安徽建工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一块块已经预埋电线、水管、钢筋的墙板正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等待着被送往建筑工地。在那里,他们它们将以“搭积木”的方式重新组装。
昨日,春风和煦,在滨湖沁园三标段现场,“搭积木”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没有水泥,没有砂浆,清洁干净的场面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这得益于住宅产业化的推行。”承建方安徽建工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将生产好的预制板运送到现场进行拼装,不仅能大大减少扬尘带来的环境污染,工期还能缩短30%。
作为合肥推行住宅产业化的一次尝试,总投资30亿元的滨湖沁园工程是全国最大的住宅产业化项目,在招标之初就明确要求,工程采取总承包方式,装配率不低于50%,并且要求pc预制厂应在合肥本地设有已投产的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在合肥高新区,全市首个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人才公寓也已于去年12月开工,建成后将为引进高级人才提供舒适宜居的环境。
以“搭积木”方式建房,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房屋质量、大大缩短工期,让市民亲身感受到建筑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目前,合肥装配式建筑年设计产能(pc)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拟建、在建和建成项目累计达650万平方米以上,2017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200万平方米。合肥装配式企业产能、在建项目均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适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路子。
一路走来,从延伸铺展的路桥到精致美丽的街巷,从地下管线到“搭积木”的楼房,合肥以匠心筑城,打造一个又一个百年工程,让良心工程、民心工程、精品工程惠泽百姓、造福后人。
本报记者 王倩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