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猪,能想起什么呢?东坡肉?红烧排骨?糖醋里脊?三鲜饺子?不错,从古自今,猪都是人们最重要的肉食之一。孟子说,一家养五只母鸡,二只母猪,老者就有肉吃了。
但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猪又不仅仅是肉食来源了,而是简直近乎于硬通货!要攒点钱谋大事就养个它,官府奖励发它,赔偿别人损失也靠它,所以牧猪成了全民事业,连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或什么都干不了的老人,没事就放个猪。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颜斐,魏文帝曹丕时期任京兆太守,他就深深明白这一道理,据《三国志》记载,他在任上,督促百姓养猪养狗,卖了后买牛,百姓开始觉得很烦,但过了一两年,家家都有了丁车和大牛。
勾践败于夫差之后,回到越国励精图治,鼓励生育,规定如果生了儿子,就奖励两壶酒加一只狗;如生了女儿,就奖励两壶酒加一只小猪。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梁鸿,就是那位妻子孟光对其举案齐眉的人,据《后汉书》记载,他家贫而性情高洁,读完书去上林苑牧猪,后因他用火不小心,殃及别家,他就把家里的猪全赔给了人家。
古时养猪,并不像现在这样大部分时间都在猪圈里养,而是白天要把猪赶出去放养,晚上再赶回猪圈睡觉,这项工作叫牧猪。牧猪不费什么力气,活儿简单轻松,门槛又低,是小孩子、文人们、年老退休的官员们都可以从事的工作。
小孩子们牧猪难免分心,所以很多故事都是说小孩子牧猪不好好牧,总是偷听学堂讲课,最终成了大儒。《东观汉记》记载,承宫是孤儿,八岁就给人牧猪,听人讲春秋经,就把猪忘记了,气得猪的主人要打他,幸好学堂的人解救了他,还把他留在讲堂里边拾柴,边学经,最终官至侍中祭酒。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很多文人们入仕之前都曾有过牧猪的经历,比如《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年少时曾当过狱吏,有罪免职,家里穷,就在海边牧猪,四十多岁了,才学习春秋杂说,终于入仕当了丞相。
很多官员们心灰意冷无意仕途了,就去牧猪去了。《后汉书》记载,东汉杨匡学养深厚,政绩卓越,但当时宦官专权乱政,中常侍徐璜是其中之一,他的弟弟徐曾担任国相,杨匡不愿与他共事,于是推脱有病,回家养猪去了。刘禹锡官场失意,也说“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来自头条号免费正版图库
中国古人养猪由来已久,但猪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可能很难考证了,河洛总觉得开始饲养猪,就应该有猪圈的。《礼记》中所说大牢少牢中的牢,是指行祭前饲养这些牲口的地方。汉代出土的古墓中,常常有陶制的猪圈,可见至少在汉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猪圈了。但阮咸,魏晋时期名士,和他叔叔阮籍以及嵇康等人合称竹林七贤的,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氏家族的人都善饮酒,他们常常用大瓮盛酒,围坐在一起大喝,这时常常有群猪来,和他们共饮。这件事就很令人费解了,怎么魏晋时期人物放任旷达,竟然连猪也不拘束了吗?
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养猪,《礼记》中说,士成为大夫有了马车之后,家里就不要再去养鸡养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说成为了大夫以后,当以国事为己任,就不应该着眼于“利”,而应该着眼于“义”了。《朱子语类》说,食禄之家,又养鸡、猪、牛、羊,就是与民争利。(本文原创,请勿转载)
参考文献:
《礼记》
《三国志》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孟子》
《国语》
《朱子语类》
《汉书》
《后汉书》
下一篇: 睡眠浅、容易醒,如何改善?这些方法让你“熟睡如猪”
上一篇:拿麦麸喂猪,有一个好处和一个危害,养猪的你知道吗?